來源:http://www.n-mart.com.tw/docs/b06.htm


~楊旭平




壹﹑楔子~認識自己


在希臘文裡,蘇菲亞(Sophia)就是「智慧」的意思。





曾經有一則故事這樣描述著:





一個年輕人夢想能找到一個無所不知的智者,向他請教獲得智慧的方法。於是他騎著馬,跋山涉水,終於在一處隱秘的山洞找到這位智者。他很興奮,也很渴望地向這位智者求教。智者明白他的來意後,卻只回答一句話:「你的馬在那裡?」年輕人百思不解,後來終於想通了。原來「智慧」就跟他的「馬」一樣,一直都跟在他身邊,只是他一直向外尋找。





事實上,人生也有許多類似情境。人生,有許多珍貴的、唯美的人事物,一直與我們擦身而過。只是我們疏忽用心去感受、用心去抓取,並珍愛一生。





或許是世紀末的恐懼壓力,使得現代人汲汲於收割,卻疏忽去播種和長期經營的耐性。另外,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人生究竟過得充實與否,關鍵在於每個人究竟用什麼價值觀及態度去面對人生。亦即,你心存開朗,世界即明朗;你心存悲傷,世界即陰暗。因此,為了豐富你的人生,你就必須先為自己建立正確的價值觀。





人生可以有各種選擇。各種價值觀匯流成一片浩瀚汪洋。本文僅就西洋哲學思潮中探勘,提供你另類選擇。但求一瓢飲,能激發你我,尋找內心世界中,生活智慧的源頭。




貳﹑美麗的神話與自然學派





恆古以來,人們總是對大自然的未知力量與人生的無常,充滿恐懼與無奈。為了解答這些深藏在人們心中的困惑,出現了許多淒美的神話。這些諸神故事總是既浪漫又美麗。它超脫生死,並訴說著善與惡二股力量永遠對立與抗爭。它將實際化為幻夢,將我們帶進一個虛無縹緲的世界裡。





但是,假如這些神話就是唯一真理,那麼,人的命運將只能永遠寄託在戴爾菲的神諭中。人性將永遠沈淪在宿命論中。人將無力抗拒命運,只能等待神明來解救。凡人能夠出力的,只能透過舉行各種宗教儀式或獻祭,來表達感恩、崇拜與增強神明的法力。





然這種宿命說,卻無法滿足哲學家的好奇心。他們拒絕接受這種解釋,並走上追求真理的道路。





三千年前,最早的希臘哲學家為解脫宗教與神話加諸在人身上的束縛,試圖為大自然變化背後的真正量尋找合理的解釋。例如,對生命的起源問題:





泰利斯認為水為萬物之源。


恩培竇可里斯則認為大自然是由一種以上物質組成,而其分合聚散,形成了大自然的變化。


德謨克里特斯更提出任何事物皆由最小的「原子」組成。而大自然是由各種形狀各異的原子組成。





基本上,自然學派的哲學家已跳出神話的思考方式,而走上哲學的舞台。





他們確信,沒有任何事物會來自虛無。





他們關心的課題是,構成宇宙的基本物質為何?及它們與大自然改變的規則有何關係?


 


參﹑哲學式思考VS古典學派





人應該擁有更多的空間,來思考他的生命意義。因此,哲學家嚐試用嶄新的思考方式,來詮釋生命的內涵。


 


蘇格拉底(西元前470~399年)





他相信人的心中,存在與生俱來的判斷能力,亦即,真理常存我心。


他認為智慧存在每個人心中,因此,他時常用裝傻的方式,刻意向人提出問題,引導他從內心深處悟出真理。





柏拉圖(西元前427~347年)





他除了認同人有與生俱來的理性外,更相信唯有理想世界才是永恒不變的、絕對完美的。因此,他認為理想比現實事物更真實。他強調人必須用理性來思索事物。





亞理斯多德(西元前384~322年)





他也認同人有與生俱來的理性,亦即,世人存在真理。但他認為理性沒有天生的概念,必須透過後天感官經驗的累積來充實其能力。因此,他強調人唯有運用感官來感受事物才是最真實的。


 


總而言之,這三位雅典時代的大哲(被尊稱為古典學派),都深信人的心中存在與生俱來的理性(良知)。只是柏拉圖強調用理想色彩看待世界;而亞里斯多德強調用親身感受來面對世界。姑不論人們應該用何種方式來面對人生,在此,哲學家已提醒我們重視面對生命的態度。在這種啟發下,哲學家不斷透過提出一些哲學性問題的思考,而掀起人本主義的大旗。這種哲學式思考方式,例如:





※是誰創造了世界?


※我是誰?


※人死後還有生命嗎?


※我們應該如何地生活?


※人生最重要的事是什麼?


※人有與生俱來的良知,或受環境所影響?



肆﹑希臘文化與羅馬帝國





西元前300多年,雅典人已逐漸失去統治者的地位。


 


亞歷山大大帝(西元前356~323年)


 


征服各地動亂,建立一個橫跨歐、亞、非的馬其頓王國,孕育出人類史上的新文明,稱「希臘文化」。





但整體而言,希臘文化的哲學思想並沒有太多的原創性。希臘哲學家僅埋首思索蘇格拉底等人所提出的生命哲學。他們關心的重點,在於如何尋求人生最佳的生死之道及如何獲致真正的幸福。例如,





※犬儒學派強調知足常樂,排斥物質慾望。


※斯多葛學派則強調人必須順其自然,接受命運。


※伊比鳩學派則強調人應追求高度的享樂主義。


※新柏拉圖學派則揉合東方神秘主義,強調天人合一的神秘經驗。


 


另外,希臘文化也存在一個特色,即國家與國家之間,文化的與文化之間的界限漸漸泯滅了。因此,許多人關始懷疑自己社會所持有的生命哲學,迷惘中並開始尋求宗教的慰藉。故造成了信仰的激盪、混合與創新。





歷史走入西元前50年左右,羅馬帝國崛起。這個新超級強權逐漸征服所有的希臘城邦,史稱「近古時期」開始。


在羅馬帝國的軍事高壓統治下,生靈塗炭。因此,先知以賽亞的「救贖」預言,成為亂世中,人們心中期待一盞明燈。於是拿撒勒的耶穌出現了。





但是,這位主張寬恕、愛鄰如已、愛我們的敵人的救世言論,卻威脅到當時許多人的既得利益與在位者權勢,致發生了史稱「基督受難記」。耶穌背負起人類所有的罪孽,以使我們能夠「救贖」,並免受上帝的責罰。而信耶穌可以救贖的「福音」隨著基教徒的傳道,基督教義乃傳播到世界各地。


 


大體而言,近古時期的特色即充滿了文化解體、宗教質疑與悲觀主義。而當人們面對此動亂的時代和死亡的恐懼時,宗教的救贖思想即應運而生。因此,宗教與哲學之間的界限又模糊了。





伍﹑沈睡的一千年



在近古時期到文藝復興時期之間,籠罩在歐洲的一千年的夜晚,史稱「黑暗時代」,又稱為「中世紀」。





自從君士坦丁大帝正式將基督教立為羅馬帝國國教後,歐洲各大教堂開始興建(哥德式),修道院壟斷了所有的教育與思想。因此,中世紀的哲學家幾乎認定基督教義就是真理(亦即真理是教義,非人心中良知),而他們關切的重點在於:





※聖經與理性之間有觝觸嗎?


※我們可以藉助理性來探索基督教的真理嗎?


※信仰與知識可以相容嗎?





在此,哲學家如:


奧古斯丁嘗試將柏拉圖學說基督教化。


聖多瑪斯亦試將亞里斯多德學說基督教化。





如此,神學又取代了哲學式思考,並且他們深信宗教問題只能透過信仰得知,因此,中世紀哲學觀又脫離了人本主義。




陸﹑人性的呼喚





文藝復興(14世紀末~16世紀間)


羅盤的發明,促使航海探險與國際貿易興起。


火器的發明,促使歐洲軍隊開始進行海外殖民。


印刷術發明,促使教會不能再壟斷知識。


望遠鏡發明,促使人類視野變得更為宏觀、寬闊。


加上貨幣經濟轉型成功,造就了一批中產階級,成為改變世界生力軍。


而文藝復興時代的二大特色:





一、個人主義及物慾膨脹





因為,文藝復興時期提出了新科學方法,即強調研究大自然現象,必須以觀察、經驗、實驗為基礎,亦即重視親身經驗的方法,稱為「實驗法」。以如此方法做為知識的基礎,促成了技術革命,使得人類得以擺脫大自然的束縛,並試圖加以干預。





誠如英國哲學家培根所言:「知識即力量」。文藝復興使得哲學家對人的觀點及對物質世界的看法開始改觀,個人主義逐漸抬頭了,且人開始試圖掌握物質世界。



二、新一波的宗教狂熱




另外,中世紀教會的宗教儀式中,祈禱文是用拉丁文唸的,且聖經亦是用拉丁文寫的,因此,一般人要取上帝的赦免,只能透過教士居中代禱,或是購買教會所售的贖罪券。





馬丁路德認為信仰是無法用金錢來交換的。因此,他將聖經譯為德文,希望讓每一個人看得懂聖經,成為自己的教士。由於馬丁路德拉近個人與上帝之間的關係,造成宗教改革與另一波新宗教狂熱。



柒﹑巴洛克時期以後的矛盾衝突





經過文藝復興的洗禮,個人意識抬頭,並造成物慾與精神信仰等方面的價值激盪。基本上,十七世紀之後,哲學思潮掀起理性主義與唯物主義的交戰衝突。





一、十七世紀以後的理性主義





基本上,理性主義者,相信每個人心中具有一種崇高的特質,每個人運用人類心中這種特質來進行哲學式思考,才能獲得真正的知識基礎。例如,笛卡兒從理性主義出發他認為我們不能完全相信古書的記載,也不能完全相信感官的知覺。唯有用理性去領會的知識,才是比感官領會的更加真實。





另在生命的本質這個問題,他悟出一個道理,即:他唯一能夠確定的事情,是他懷疑每一件事。當他懷疑時,他必定在思考;而由於他在思考,那麼他必定是一個會思考的存在者。用他自己的話來說,就是「我思,故我在。」


 


二、十八世紀初的經驗主義





十七世紀的歐陸可以說是理性主義為主流的哲學思潮。然到了十八世紀初,一些英國哲學家,如洛克休姆等人,對理性主義大肆批評。他們認為唯有感官的體驗,才能獲取關於世界的知識,亦即,我們所有的思想和觀念,都反映我們所曾經看過、聽過、摸過、聞過和嚐過的事物。





此種觀點稱為「經驗主義」。他們只接受用感官所認知的事物,除此之外,一切都有待證實。





三、十八世紀中的啟蒙運動





十八世紀中,法國掀起了啟蒙運動。


當時的哲學家,認為他們有責任依據人類的不變理性,啟發群眾的蒙昧,以建立更好的社會。其思想重點包括理性主義、回歸自然、反抗權威、強調人權等。後來即發生法國大革命。





這個時代的大哲學家即康德為代表,他是哲學舞台上的大仲裁者。他認為我們這個世界的觀念,是同時透過感官和理性得來的。





根據康德的說法,我們可以透過感官,了解外在情況,獲取〝知識的材料〞;另透過內在心靈的感知,在不變的因果律、及當時的時空背景下,塑造所謂〝知識的形式〞。舉例來說,如同將水(知識的材料)倒入一個玻璃壼(理性)內,水會立刻順應水壼的形狀一般(知識的形式)。


 


因此,康德對哲學最大的貢獻即是,將〝事物本身〞及〝我眼中的事物〞區分為二種不同的東西。





因為心靈所能感知的事物,明顯的有其限制(沒有足夠材料)。因此,我們永遠無法確知事物〝本來〞的面貌(對物自身所知有限)。我們所知的,只是我們眼中〝所能看到〞的事物。此觀點,使哲學走出理性主義&經驗主義的僵局。





至於信仰問題,康德認為無論理性或經驗都無法確實証明上帝的存在,這些大問題,只能交由個人信仰來決定。但為了維護道德的緣故,我們應假設人有不朽的靈魂,即上帝確實







。。.......................。。。。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。。。。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。。





謝謝某人偍供消息!!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ar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